本次論壇以「轉換教室的風景|學習文化 x 任務設計」為主軸,邀請全台近百位教師齊聚一堂,透過大師座談、分組論壇與參與式對話,共同交流設計學習在教室中的實踐經驗。論壇聚焦「穩韌」、「調韌」、「揉韌」三大面向,展現23校師生如何從在地議題出發,設計出具有創造力與真實感的學習任務。
最終場參與式論壇中,學員們共同建立文字雲,從語詞中看見自己教學語言的變化。正如一位老師感動地說:「我們不是在教一個單元,而是在設計一段經驗。」也有老師分享:「這不只是方法,更是一場與學生共同磨合、成長的旅程。」這場論壇不僅是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喚起教育初心的集體共鳴。在語言與行動之間,重新連結學習的價值與方向,讓轉變真正發生在教室之中。
論壇當天來自全台近百位教師齊聚一堂,並由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最堅強的顧問團隊:呂金燮教授、張芝萱教授、陳偉仁教授、黃楷茹教授、沈桂枝校長、吳青陵老師帶領教師學員們一同交流、學習。感謝本計畫指導單位: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美感計畫承辦人羅瑋妮小姐、本計畫合作單位:臺南市政府教育局新課綱專案辦公室林藝芳課程督學特別出席,給予本計畫支持。
大師座談:【學習文化轉變的起點】,由國立嘉義大學黃楷茹教授擔任主持人(圖左一),與三位參與「設計學習」計畫持續七年、三年、一年的學習設計師進行對話,以實踐計畫帶領學生進行任務的歷程,分享「設計學習」計畫進入校園後所帶來的學習文化改變。圖右至左分別為參與計畫的新手到老手: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小學許睿宇老師、新北市板橋國小李珮如老師、嘉義市港坪國小沈佳慧老師,展現共創、保有彈性、自主學習的學習文化。
每一位學員手拿基金會設計的學習單、便利貼,藉由引導學員有意識的聽、有意識的記錄,透過書寫為自己的學習留下痕跡,「讓思考被看見」,展現了設計學習計畫的教室風景一隅。
113學年度各校持續以「韌性家園」第二年議題-「 ? 韌家園」進行任務設計與探究,並由基金會將參與計畫的23校任務核心概念重新分類為三大展區:穩韌、調韌、揉韌,於論壇當天同步展出。
論壇A「穩韌」,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呂金燮教授、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張芝萱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八校:臺南市二溪國小、臺南市篤加國小、彰化縣土庫國小、臺北市光復國小、嘉義市港坪國小、新竹市東門國小、新北市思賢國小、高雄市五福國中進行發表,分享各校如何結合數位工具解決困境,展現即抵抗風險、具彈性不易崩解的防護之力。圖為臺北市光復國小陳建奇老師分享發表。
論壇B「調韌」,由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沈桂枝校長、國立嘉義大學黃楷茹教授擔任主持人,邀請七校:嘉義縣美林國小、臺南市南新國中、臺南市鹽行國中、新北市板橋國小、臺北市立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桃園市青埔國小、新竹市關埔國小進行發表,分享各校如何在面對社區沒落、校園困境,尋找因應挑戰、維持平衡與共生的循環力量。圖為新竹市關埔國小賴昀瑩老師與小設計師分享任務實踐的歷程。
論壇C「揉韌」,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偉仁教授、南投縣光華國小吳青陵老師擔任主持人,邀請八校:嘉義縣柳林國小、臺中市協和國小、臺南市漚汪國小、臺南市依仁國小、新竹縣興隆國小、高雄市楠陽國小、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嘉義市嘉北國小進行發表,分享各校如何聚焦自己、家人關係等內在心理韌性,展現堅定柔和、能進退的心理調節力。圖為嘉義縣柳林國小蔡佩軒老師分享發表。
最終場參與式論壇「語言轉變 ‧ 學習轉動:與您共創學習文化的力量」,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偉仁教授擔任講師,並邀請現場學員將自己在論壇所記錄到關於設計學習計畫在任務設計使用的語言、說學生作品使用的語言、教師獨到心法使用的語言…等關鍵字詞,鍵入Slido,共同匯聚所有參與者的字詞產出文字雲,反映設計學習計畫的學習文化。圖為學員正將自己所寫的關鍵字詞鍵入Slido,並思考這些語詞與自己使用的教學語言有何異同。
學員們圍繞文字雲進行分組討論,思索那些在一整天交流中頻繁出現或特別獨特的語詞,從中看見設計學習如何在語言中發酵、在文化中轉動。
這堂課不只是總結,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對學習的信念與想像。從語詞出發,我們再次相遇於教學的初心,也期待能將這份動能帶回各自的教室中,繼續設計、繼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