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112學年度廣達「設計學習」計畫-金門縣立金寧國民中小學展覽開幕
活動花絮 2024/04/16

4/10廣達「設計學習」團隊「首度」、「快閃」前進金門,參與金寧中小學112學年度「祀事如意-今天想來點…」特展開幕。金寧中小學團隊結合校訂課程「在地創生」帶領六年級共17位學生,以金門在地十分具傳統且悠久的時節祭祀文化出發,化身為續食小專家,探討在家鄉、家中因長輩準備繁複、豐盛的祭品祭拜後,所面臨過多及剩下的食物,試圖提出前所未見的「續食方案」;學生從觀察,拍攝家中的祭拜現況,並理解祭拜的食物各項寓意後,接著透過訪談身邊、家中長輩,了解他們在進行祭祀準備前後所面臨的困擾及期待, 嘗試剖析出問題,並在小組多次的討論分析及歸納,釐清出共同想以簡化或替代方式來解決祭拜源頭,也就是「食物」本身的部分,或許藉由改變食物的形式、樣態、轉變食物的口味等創新發想,賦予儀式食物新生,並將這些變身過後的全新祭祀供品,以「替代之祭」、「捏塑之祭」及「摺變之祭」三大分區串起展覽;期待透過他們有趣的點子、獨特的眼光,帶給辛苦準備祭拜食物的金門長輩、媳婦們破框的想望,並開起參觀觀眾對於祭祀拜拜的創意想像,更透過任務的歷程及成果,展現學生們對於地方傳統信仰習俗的韌性探究。

金門縣立金寧中小學教學團隊:林靜儀、周俊傑、王君茹、林琍羨

廣達文教基金會廖靜如協理致贈感謝狀予金寧中小學宋文法校長,感謝校長全力支持及肯定團隊投入任務設計及課程開發。也感謝金門縣教育處孫麗淇處長(左一)特地蒞臨展覽開幕,給予金寧中小學的師生許多勉勵及肯定。

開幕當天也感謝金門縣多所國小校長親自蒞臨到金寧中小學,一起聽聽學生們闡述金門人面對祭祀的共同煩惱以及他們獨特的洞見。

感謝金門縣教育處孫麗淇處長勉勵學生提到「我思故我在」,肯定每個學生願意創新思考,因為思考讓大家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個體;更肯定基金會投入資源予學校,教育局處的支持,就是一個社會共好的概念。

金寧教學團隊的林靜儀主任特別以簡短歷程影片分享學生一學期的任務歷程各階段實踐及學習,以及自己在經歷轉身為「學習設計師」的感動及改變:「擁抱不確定」以及「所有的點子都是好點子」。

展區一以「學習歷程區」展開。透過一台台的平板,記錄下學生們在課堂上透過任務歷程的各種學習單及反饋。

金寧中小學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上很習慣以老師建立的padlet平台進行資料的整合、任務內容的討論及完成。在接收到任務後,學生組成糾察隊開始進行家中祭祀的各種資料蒐集。透過他們的資料整理,學習到好多祭祀的知識呢!

接著透過學習單進行長輩們的訪談,累積資料量。

透過資料的整理,小組以問題相關的人事物進行討論、分類,進一步聚焦並思考在祭拜的過程中這些相關人事物的問題可以如何被期待解決。

最終學生想要「拜拜的食物有人吃」、「不要再將食物冰在冰箱裡不吃」,回歸到食物的源頭,思考可以如何解決;因此以簡化及替代方式展開創意發想。展區二「替代之祭」展出學生簡化食物的各種創意料理。

「福魚吐思」作品是學生提到家中每次祭拜祖先準備的三牲之一的魚,家人都不愛吃只有自己愛吃,因此他以大家都喜歡的吐司做成魚的樣態,希望可以作為替代方案,讓食物輕鬆被吃光光。

學生跟處長分享著每次祭拜的一整隻雞是家中最難消滅的食物,因此她以大小都愛吃的餅乾,以零嘴點心的概念,自己做出「脆雞神啊!」餅乾來作為替代方案。

展區「捏塑之祭」,展示出學生以替代模式,挑戰透過輕黏土製作成供品的創意,改變食物形式的大膽創新方案。

透過輕黏土捏製的「大吉大利魚」這種不能吃的食物來作為祭拜祖先的供品,家人可以接受嗎?學生提出有趣的論點:應該是不能接受,但是我想試圖的說服家人說:如果透過大家一起捏製製作這些供品,不僅可以減輕準備食物媽媽及阿嬤的負擔,還可以促進家人間的感情,祖先看到我們這樣,應該會覺得很棒吧!

這件「如魚得水」是學生提及想解決家裡小孩不喜歡吃魚的問題。因此想直接不煮魚,同樣以替代提出解決方案,並再詢問過家人後,媽媽可以接受但奶奶就無法了,期待這樣的原型作品在尋求奶奶接受後,而有了進化的1.0版本。

而在「摺變之祭」展區,學生們的創意是在同樣以替代供品的方案下,又進一步思考了環保議題。

展區的學生在經歷任務歷程後整理出拜拜目的的四要一不「要環保、要省時、要省力、要省錢」、「不浪費」。

學生提到摺完還可以將紙攤平,下次再重新使用,實在是很環保又省時省力省錢呢!是十分破框的創意方案,為拜拜禮儀開啟了嶄新的想像。但也同時需要面臨家中長輩的關卡,學生提到思考就是透過不斷面對問題解決再產生新的問題再不斷解決的過程。

當天有金寧幼兒園的學生也到場參觀,六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們非常有耐心的講解分享喔!

開幕時間:民國113年04月10日
展覽地點:金寧中小學體育館
照片拍攝:楊潔如
花絮報導:楊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