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財團法人廣達文教基金會

韌性家園

年度任務議題:「韌性家園」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面對衝擊、災害、變化而展現韌性的例子,例如:covid-19的疫情衝擊,雖讓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遭受前所未見的改變,但人們不斷尋找新的生活方式,適應新的工作和學習環境,大家開始習慣各種線上、遠距的服務及應用,從線上教學到在家工作,保持社交聯繫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和健康。1999年台灣發生百年大地震-921地震,造成數萬人的死傷,數十萬人一夕間無家可歸,還有數千億的經濟損失,雖然地震帶給台灣社會及經濟很長遠的影響,但也讓政府和社會大眾吸取許多教訓,提高防災意識及災害的應變能力,例如:制定新建築耐震能力及施工法規定,建立各種災害預測系統等,像是許多人手機中都有的-國家級警報通報APP,並且從學校開始推動防災教育提高大家的防災意識,強化災害的救援及應變能力,各地政府加強訓練專業的救難隊、參與國際救災或經驗交流…,各種災害往往也讓人們有機會重新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珍視生態資源,或者激發各種文化及藝術的創意、與文化創生、地方創生等等社會行動。

  從許多過往的例子中可以發現許多生活中展現韌性的例子,但面對未來的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社會矛盾和科技上日新月異的快速變化、經濟不穩定、高齡或健康保健系統等種種未知的挑戰,我們需要提高韌性,讓人與地方、自然生態都能有身、心、靈的健康關係。(韌性可以是一種能吸收能量而不被破壞的性質,有延展、彈性、減緩、調適、自我修復、預防、包容…等意思)。

  故本年度邀請學校師生,從自身所處的家園、鄰里社區出發,發掘人與地方、文化、自然的關係及可能面臨的風險危害,或者缺乏應變彈性的現象、習慣、規定…等,一起動腦動手思考如何提高我們家園的「韌性」-在面對不斷變動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壓力時提高自我修復能力,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就能維持穩定又同時具有彈性?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做到「最大化的資源共享」,又不造成額外的負擔或消耗?成為一個共生共享健康的韌性系統。
 

「韌性家園」任務設計規格:(申請者請依下表規格,進行相關任務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