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a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Quanta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Quanta Culture & Education Foundation
114學年度廣達「設計學習」計畫-策展任務學習設計師修煉營
Activity Highlights 2025/08/12

  8月6日至8日,廣達文教基金會於南投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辦「學習設計師修煉營」,邀集來自全台13縣市、25所學校共48位教師參與。今年以「共韌家園」為年度議題,透過任務導向學習(PBL)與設計思考,引導教師從「如何教」轉化為「如何設計學生的學習」,完成深刻的思維轉化。
  修煉營以「棉花糖塔挑戰」開啟跨校合作,並由專家帶領解析DBL理論、共構關鍵概念、交換任務實作與AI素養導入,促使教師們打破舊有框架,在跨校共備中激盪創意。今年特別開設「大師專班」,由資深計畫夥伴學校團隊傳承歷年心法,協助各校精準設計任務,落實跨校、跨域共備。
  三天兩夜的成果,以展覽收尾,現場滿是教師蛻變的驚喜與感動。未來,這些真實任務將帶回校園,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臺南市鯤鯓國小劉耿江老師真摯分享:「這次的設計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自學。」這股信念,正化為各校持續推動任務的原動力,啟動下一階段的行動,讓共韌的力量在教室中生根發芽。 

三天兩夜的密集淬鍊,學員們拋開舊思維、激發新能量,華麗轉身為「學習設計師」,並凝聚成點子共享的「共韌」教師社群。

以「棉花糖塔挑戰」破冰,開啟13縣市教師跨校交流,體驗團隊合作、嘗試錯誤與快速原型的韌性歷程。

國立嘉義大學黃楷茹教授拆解任務信,引導學員認識DBL理論,思考「教學設計」與「學習設計」的差異。圖為台東縣大王國小、高雄市莊敬國小、高雄市林園國小跨校團隊共同討論如何設計一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經驗。

南投縣光華國小吳青陵老師帶領學員從大師作品中尋找「關鍵概念」,引導跨校團隊定義三種「共韌家園」的核心概念。圖為新北市淡水國小、台北市福星國小、苗栗縣建功國小、台南市篤加國小跨校團隊思考如何從大師作品中發掘概念。

任務設計1.0完成後,進行「交換任務實作」。各校輪流扮演學生、教師與教練,從不同視角給予任務調整的具體建議。圖為新北市新莊國中擔任教師、台南市漚汪國小扮演學生、新北市淡水國小與台北市福星國小則為教練。

基金會特別邀請新北市海山國小曾俊夫老師線上分享「由課程出發:AI素養導入教學」,提醒學員慎選、慎用AI工具設計學習任務。

「大師專班」由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呂金燮教授一對一指導,協助資深夥伴學校:新竹縣興隆國小、嘉義市港坪國小、台南市二溪國小精準化歷年參與設計學習的獨到心法。

大師專班三校將獨到教學心法化為有效招式,透過「點子充電站」跑站學習,協助學員釐清任務設計盲點。圖為三校團隊於共同策畫的三天學習歷程成果展前合影。

國立嘉義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沈桂枝校長講授「有意識的鷹架學習」,並運用哈佛大學「See(觀察)-Think(分析)-Wonder(好奇)」框架,引導高層次思考與提問練習。

修煉營最後,各校以成果展發表三天學習成果。圖為新北市板橋國小策劃的「光的修煉日記」展覽,激發學生察覺問題、展開行動策略,來照見校園中的需求問題,打造共韌校園。

研習時間:民國114年8月6.7.8日
研習地點:日月潭青年活動中心 
活動報導:吳亦婕
照片拍攝:吳亦婕、楊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