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姊妹倆手持導覽達人最高榮耀言字獎盃(鄭友友提供)
在新北市介壽國小,有一對雙胞胎姊妹——采君與采伶,用五年的時間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藝術導覽之路。從初次參賽時的懵懂,到如今能在百人舞台前侃侃而談,她們不僅摘下「廣達游於藝導覽達人」首獎,更贏得了最珍貴的禮物——自信、堅持與彼此的陪伴。
這段旅程,是家庭與師長攜手灌溉的成果;更是一場孩子與藝術、自我對話的歷程。
✦ 教室裡的舞台:從「小主播」走進藝術世界
六年前,介壽國小的黃雅君老師成立了「小主播社團」,希望透過經營學校自媒體影音平台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某次偶然接觸到「廣達游藝獎導覽達人」比賽,她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不同於傳統語文競賽的舞台——它結合藝術、說話、觀察與詮釋,是一種更開放也更人本的表達方式。
采君與采伶這對雙胞胎姊妹倆便是在這樣的契機下參與競賽,並一路走來從未間斷。
「第一次參加其實沒那麼喜歡,是第二次後才真正愛上導覽,覺得自己可以再挑戰看看。」采伶說。
「我們是因為老師推薦才開始的,後來就覺得很有趣。」采君補充。兩人性格截然不同,姐姐采君台風穩健、語調輕快,喜歡郭雪湖的城市畫作;妹妹采伶則偏好細膩情感,導覽《蓮池》時總是格外專注,最愛林玉山的筆觸。她們用自己的方式,詮釋出不同的藝術語言,也成為彼此最好的聽眾與對手。
圖二:介壽國小小主播到世貿參加教育資訊展(黃雅君提供)
✦ 失落、堅持與慢慢長大的自信
姊妹倆從第十二屆參賽起,歷經落選、佳作,才在第十五、十六屆各自獲得首獎。這一路走來,沒有一次是輕鬆的。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站上那個舞台?」她們曾這樣問媽媽。比賽日後在台下看著前輩「子晴姐姐」自信導覽、自在站立,她們深受鼓舞。對方的回答簡單卻真誠:「我也是參加很多次才站上這個舞台的。」
這句話,成了她們不放棄的理由。
但不只是孩子,媽媽鄭友友也在這條路上轉變甚多。「我一開始很看重成績,但後來我發現,她們因為喜歡而堅持,因為堅持而成長。」
她曾看著女兒在家中吼叫紓壓、也曾看到她們彼此指導手勢、練習台詞。即使一人得獎、一人落選,也學會體諒與收斂。媽媽說:「我像情緒回收站,但我也看見,她們學會在生活中站穩自己。」
圖三:家人的支持是孩子前進的動力。(鄭友友提供)
✦ 教師的轉念:藝術是生活,不是貴族教育
黃雅君老師起初對藝術其實也不熟悉。直到參加在地的「李梅樹紀念館」導覽時,被講者分享畫作時的熱情打動,開始帶著孩子們分析畫作、撰寫稿件、練習導覽。
「導覽,不只是上台說故事,而是讓孩子找到一幅畫與自己的連結,進而發現自己也有能力詮釋與感受。」她說。
為了讓孩子建立基本理解,她設計「九宮格學習鷹架」教孩子從畫作背景、畫家特質、技法與生活連結切入,從說出來變成看得懂,再從看懂轉為感受。
更重要的是,那份允許孩子成為自己的教育哲學。「有些孩子選畫,是被一種感覺吸引;我們做老師的要做的,不是規訓他們,而是陪他們去理解那份吸引力。」
圖四:采君采伶與雅君老師合照。(鄭友友提供)
✦ 舞台不止一個,影響也不止於比賽
參加「廣達游藝獎」比賽,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節點。
黃老師提到幾年前申請展覽到校時,邀請廣達特聘教師陳志銘老師授課,三個小時的導覽竟讓孩子們欲罷不能,課間都不願離席。那次她真正感受到:「藝術教育不該是高不可攀的知識輸送,而是讓人有所感的生活之美。」
這些年,她也見證了不少孩子的轉變。有的從不敢上台,到能自信分享;有的曾多次落選,依然重複挑戰。
圖五:采伶在第16屆廣達游藝獎決賽導覽。 圖六:采君在第15屆廣達游藝獎決賽導覽。
(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她特別提到一位學姊——劉珈穎。她是參賽最多次、也最常受挫的孩子。每次比賽,總是剛好輸給學妹;這對完美主義的她而言,是極大的挑戰。儘管如此,她從未放棄,甚至在失利後主動留言祝福他人,並說:「我明年再戰。」
黃老師說:「她是我最欣賞的孩子之一——坦然、勇敢與感恩,這才是教育的核心價值。」珈穎在今年榮獲導覽達人中學組優等的殊榮。
圖七:介壽國小小主播們為決賽學姊們加油,中排右三為中和高中劉珈穎、右四為三峽國中卓采伶。(黃雅君提供)
✦ 每一次導覽,都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如今,采伶即將前往捷克參與廣達實境探索任務,走出畫框,走進更廣闊的藝術世界。而她們背後的媽媽與老師,也仍將繼續支持著更多孩子踏上這條路。
「我跟孩子們說,每次導覽準備,就是送給自己的兒童節禮物。」黃老師笑著說。
藝術教育,無法用考卷衡量、也無法預設結果。但它能讓孩子在人生的某一段時光裡,學會觀察世界、傾聽內心、勇敢站穩。而那些內化的素養與氣質,也早已悄悄融入他們的言行之中。
或許首獎的獎盃會被擺在書櫃某個角落,但那段為畫作熬夜的晚上、那句在舞台下聽見的鼓勵、那個曾懷疑自己卻還是站上去的瞬間——會陪伴孩子很久很久。
因為導覽,他們學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我在這裡,我準備好了」的勇氣。
圖八:第15屆廣達游藝獎大合照。(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九:第15屆廣達游藝獎大合照。(廣達文教基金會提供)
圖:鄭友友、黃雅君、廣達文教基金會
文:吳宛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