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全國強勁的「新竹風」,不僅體驗過的人相當難忘,也為興隆孩子們吹來不一樣的省思,4/22這天讓我們一起隨著「設計學習」計畫小組的鏡頭,透過孩子們的藝術創作走進他們的故事吧!
興隆國小已經是第八年參與廣達「設計學習」計畫,今年以全六年級學生共346位學生進行任務探究,藉由孩子們十分有感的「新竹風」,將無形又變化莫測的「風」轉而思考內化,挖掘自己生命成長歷程中所面對的「風」,藉此象徵著在生命的試煉下,如何展現迎接挑戰與面對未知未來的韌性與勇氣。
學生的生命故事孕育出前所未見「風的孩子」特展,並透過三段層次展區鋪陳,感受他們自我突破的心境轉折,由「風中律動」可以看見孩子在面對成長的變化時,以自己獨有的解決方式或創意轉念,試著掌握節奏,與之共存;在「風的呢喃」中呈現出孩子們追求所愛所學的興趣,遭遇到瓶頸困境,如何平復內心波動,勇敢對話;到達「追風少年」看到一群勇敢追夢、自我挑戰,卻擁有堅毅意志的孩子。在生命的風中,藉由這些動人的真摯告白,看見他們學會接納擁抱甚至自信的與風共舞。
新竹縣興隆國小教學團隊:李宜芳、林孟潔、陳玫螢、陳素貞、李林異、呂少君
跨校教師社群:新竹縣豐田國小陳芷筠、新竹縣文山國小林詩敏
即將進入人生下一個階段的興隆國小六年級孩子們,以「風的孩子」之姿,精采的展覽讓我們看見他們回顧自身成長歷程而後勇敢迎向挑戰與不確定的未來。「風起時,我們出發」是他們展現的勇氣及決心,也讓與會的嘉賓:新竹縣政府教育局終教科吳靜宜科長(後排左3)、「設計學習」計畫顧問:黃楷茹教授(後排左四)相當激賞。
由科創處廖靜如處長代表廣達文教基金會致贈感謝狀予新竹縣興隆國小呂少君教務主任,感謝由校長、主任領軍的教學團隊,不僅給予團隊很大的發揮空間,也給予最完備的行政支援,願意長期投入廣達「設計學習」計畫,深耕興隆國小。
生命成長中無形的「風」,轉化為有形的創作。學生從平面的繪畫,到最後的立體展箱,由主題的發想到媒材形式的呈現,皆皆展現出他們自我剖析、內化思考,進化轉變成為「風的孩子」。
「二地之間」由台日混血小孩瀧澤所創作。因為爸爸的關係未來將回到日本生活,面對這樣的人生轉變,他開始梳理自己的成長經驗,在台灣所學的中文、英文;擁有許多知心好友;以及台灣的道教文化,都是他回到日本後面對改變或困境最棒的禮物。
展區二:「風的呢喃」。
這件作品:「我,亂中有光」。展現自己與過動病症如何和平相處的身心靈成長。以代表焦慮的紫色流動線條表現自己因為過動症的困難與難以克服的事情;而為了克服這些,他以藥物控制、背誦數學的算式、和努力約束自己的動作(手插口袋、右腳壓住左腳)來正面面對,與這個生命的「風」學習共存。
展區三:「追風少年」。同時展出課程跨校聯盟:豐田國小教授美術的陳芷筠老師指導學生執行任務歷程的作品。學生從整理自己的個人資料、興趣喜好來認識自己,進而思考十年後的自己,為了要完成往那個目標邁進,制定短中長程計畫,透過文字及繪畫,展現出一個個勇敢的追風少年。
作品:「專屬陪伴」。以暖色調的背景呈現自己最喜歡的音樂世界是溫暖且多采多姿的,而圓形的意象象徵音樂世界的自由寬闊沒有標準答案的。透過作品表現出自己對於音樂的堅持及喜愛,還有走出自己特色、風格的決心。
學習歷程展現出學生挖掘自己生命成長過程中的故事創作,不斷地自我對話,增添細節,最終以立體故事展箱展現韌性及勇氣。興隆國小宜芳老師也在作品產出過程中,引導孩子使用AI,不僅能協助自己想像的故事具象化,也能從AI上學習,同時思考自己可以做得比AI好在哪裡。
教學團隊從去年暑假就開始進行任務鋪陳,以暑假的學習單,三個任務引導學生思考聚焦。從「風讓你想到什麼?」由其中一項進一步完成連結思考網絡的探究圖,進而透過風中前行的大師故事,開始梳理並與自己對話,描述出風與我之間的關係及故事。